首页  /   研招宣传  /   贝壳·风采  /   贝壳·学者

贝壳·学者

林海:育人为本 踏实工作

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成绩突出

我1992年留校,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刚刚留校的我对今后的人生方向感到迷茫,但是经过近半年的学习与交流,对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职责有了清晰的把握,那就是要以培养人才为核心,以育人为本为理念,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把上好每一堂课是大学教师的天职作为自己的信念,任教20多年来这个信念一直没有改变。

从刚留校每个学期讲4门本科生专业课,到现在每个学期讲1门本科生课程和2门研究生课程,虽然课程学时数在减少,但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这都源于我热爱教师这份工作,并希望我的工作、我的付出能让更多的学子成才,为国效力,另外还需要具备对课堂教学的执着认真态度,要充分备课,收集大量网上资料修改完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上课,课下要主动与学生充分交流。除课堂教学外,我每年还承担了2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以及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种竞赛、SRTP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人才培养环节,我仍然兢兢业业,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我所指导的本科生每年至少1人获学校优秀毕业论文,指导的参赛学生曾获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一等奖,后进入MIT继续深造。

二十多年的执着信念让我深深感到大学教师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用心的程度要远远大于其他的职业,但大学教师也是一个幸福的职业,因为我为国家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正是因为自己的努力,我所教授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均获得了“北京科技大学免检课堂称号”,主编出版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材获得了“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称号,同时多次荣获北京市和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2013年被评为“第九届北京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冶金教育系统年度杰出人物奖”。

改革教学方法,效果良好

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而改革的核心载体在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因而讲好课是育人的基础,是引导学生发挥潜质的关键,课堂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这些年来,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工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涉及到的工程技术和科学问题很多,而在目前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革,因此要求教师要多关注、多查阅和掌握学科前沿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科前沿知识引入教学内容。强调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成果及时引入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内容。其一,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内容。引用教师亲自参加完成的科研成果,能够使学生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科研工作的距离感,能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成就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二,让学生参与老师主持的科研工作,锻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科学研究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和教学课件。目前我讲授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学科基础课《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重点研究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环境微生物与医学、发酵工业、环境保护、数学、化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密切的关系,相关知识发展速度很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查阅国内外相关科技文献,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新理论、新知识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及时修改讲稿、讲课PPT和多媒体课件。努力把国内外环境科学与工程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的工程实践成果介绍给学生。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2版)教材已经问世。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新旧知识的回忆、联想、思考和想象,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与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启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新知识的渴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推演的能力,使得他们所具有的新旧知识之间固有的本质联系得到了加强。例如,我讲授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设计了10个讨论主题,提前将这些主题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组成团队,做成PPT在课堂上演讲和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加以引导,这种变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

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理论与实用性相结合。因为微生物学的复杂性,而大多数学生在大学之前没有详细学习过相关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透讲清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强调微生物学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之中的特性和特点,同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对理论知识加以剖析,这样学生既易于理解理论知识,又能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环境工程实际问题。

充分运用互联网。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凸显,网络给了我们极大的育人空间,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将是今后大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我充分利用学校“课程中心”网络学习平台,将我所授课程的资源进行了重新整理与归纳,同时在网上收集了大量的微生物照片和课程录像,目前上传在课程中心的资源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名师申报录像、教学课件、往届学生课堂讨论录像和PPT、海量微生物照片、课程实验录像等等,同时每年对上述内容进行更新,这些资源完全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下载和自学。更为重要的是,我充分利用课程中心,在与学生课下交流互动取得了很好效果,学生在网上提出问题,学生之间在平台上进行热烈讨论,教师根据讨论结果适时给出结论,每年讨论的回帖数大约在500条左右,学生普遍反映他们很喜欢这种现代教学模式,并且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同时锻炼了他们的交流能力。

将做人之道融入课堂。大学教学,育人为先,课堂是传授给学生做人之道的很好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我常结合课程中的某些知识点和工程实例,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为一个环境专业的学生,首先要从自我做起,爱护环境,同时要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告诉学生面对困难要如何应对,教育他们要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懂得感恩,要懂得换位思考,要有自信心等等,并且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讲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学到了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领会了做人的道理,这些也许会影响他们一生。

科研与教学相长,成效显著

作为专业学院的教师,做好科研工作也很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学科水平的提升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等,近几年,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也承担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保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以及厂校协作课题,发表了SCI收录论文50余篇,这些科研工作的进行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大有帮助,因此我认为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一是开展科研工作有助于把握学科发展动态,更好的将学科前沿知识用于课堂,同时能凝练出专业特色;二是开展科研工作可以将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传授给学生,可以讲最新的科研成果分享给学生;三是通过课堂讨论,学生的某些想法可以作为科研创新的来源,近几年,我指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均来源于科研课题,学生通过研发,取得的成果不但申报了国家专利,而且还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指导的研究生获得了“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在北京科技大学工作整整27年了,培养了无数学生走向社会,三尺讲台上留下了无数的汗水和快乐,我只想说:当一名大学教师,无怨无悔。今后将继续在讲台上为培育国家的栋梁之才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