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招宣传  /   贝壳·风采  /   贝壳·学者

贝壳·学者

马星桥:奉献教育 无怨无悔

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不光教会学生知识,还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让学生们收获了学习兴趣和信心;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进步……以上几条对马星桥教授课堂教学的感受均来自教学网评。从评语中可以看出,听过马老师课的学生们都感受颇深,受益良多。马星桥曾早在1993年便获得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4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2009年获首都教育先锋教学创新个人,今年,在第26个教师节,也是马星桥从事高校教育工作25周年之际,他又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他到底有什么“绝活”能够如此吸引学生,得到如此多的赞誉?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众多疑问与好奇,在一个深秋的下午,我们叩响了马星桥教授办公室的房门。

讲台变舞台

下午三点,记者如约来到理学楼马老师的办公室,整洁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几盆嫩绿的花草,整个房间显得充满生机。眼前的马老师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蔼、谦虚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简单的自我介绍后,采访开始,一如昨日打电话预约时的语气一样,谦虚、谨慎而又透着热情,这就是马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

马星桥,1957年12月生于北京。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物理系,后留校任教至今。1983-1986年,在职攻读北京钢铁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2000-2003年,赴香港理工大学继续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返回母校继续任教。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1997年及2003年至今一直担任物理系副主任及《大学物理》课程负责人,主管教学工作。兼任北京市物理学会理事及全国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科研方面目前主要从事相场方法材料计算研究,涉及外应力场下合金中氢化物析出形貌的相场方法计算,铁磁性马氏体中磁畴及马氏体孪晶形貌在外磁场及外应力场中的演化,自旋转移力矩作用下磁化动力学的微磁学研究,铁磁/铁电复合材料的多场耦合及尺寸效应等。与国际相场方法专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陈龙庆教授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海外合作基金项目《金属合金的合金相、相变及合金设计》项目国内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应力腐蚀的多层次跨尺度关联》及NSAF《奥氏体不锈钢应力腐蚀机理研究》项目研究,负责理论计算部分。发表论文30余篇

1977年底,国家举行了文革后的首次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在这次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中,马星桥和全国几百万青年一起踏进了早己陌生的考场他们是幸运的,在大学停止正常招生11年之后,命运再次和试卷联系了起来。马星桥就是这批幸运者中的一位佼佼者,1978年3月,他顺利考入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开启了大学生涯的序幕,从此他的人生便和钢铁学院交织在一起四年后,他成为文革后首批大学毕业生,留校任教。

教学有特色

马星桥钟情物理,热爱教学。当被问及教这么多年物理的感受时,马老师一脸的兴奋,他表示,“我为能教授物理而感到自豪,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最精华的知识,它的基本理论己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是自然科学中很多重大创新的生长点。我所教授的《大学物理》,不仅可以教给学生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沦,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世界观”。

马星桥对待教学工作,既保持了严谨的学风,又富于灵活变化。上课前,他一丝不苟地编写教学提纲,仔细推敲教学方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课堂上,他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新颖的教学方法,讲授鞭辟入里,精湛娴熟;举例深入浅出,易于理解;语言诙谐幽默,发人深省。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善于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06级物理系本科生贺王强这么形容马老师的课,“马老师讲课很宽泛,从来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对于课本知识,马老师从不照本宣科,大多数时候都是用自己的话表述,很难在课本上找到原话,同学们听了以后感到很新鲜,乐于接受,让枯燥的基础理沦和基本知识有了生机,添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同学们认同马老师课程的时候,也许还不知道,要真正讲好一门普通的课,把它变成“名牌”课程,需要经过多少研磨和精心准备,需要涉猎多少课内和课外知识。马老师经常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样才可以做到给人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这就是名师的魅力,能得到文章开头如此多学生中肯的评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马星桥始终认为,教学不应只强调知识传授,而且要注意学生素质、能力与知识的综合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具备开拓意识、探索精神课内与课外交叉,注重课堂效果,引起学生兴趣,是马星桥经常使用的方法。他知道同学们想听什么,想看什么,想知道什么。马老师的硕士研究生曹国平说,“在给我们那一届学生上课时,马老师上课前一般都会放一些吸引人的短片,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比如会经常在课前放10-20分钟左右的探索频道节目,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而又满怀好奇中开始一节课的学习”。

马星桥表示,参加科研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最好途径。在科研中,通过不断掌握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并解决新问题,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保持创新活力。于是,他结合科研工作,把课程中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在当今高新技术中的应用介绍给学生。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知识和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他还表示,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根据个人情况可有所偏重。但他反对那些只重视科研而不顾教学的做法。大学的宗旨说到底还是为了培养学生,我想,这一点马老师是深有体会。

育人重方法

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马星桥教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要的两条,一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大学课程的设置要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二是要尽早让学生接触学科中较前沿的内容,了解学科研究的新动态,通过一定的实践环节体会知识是如何解决问题和得到应用的”。这也是采访中,马老师最先谈到的问题,可见马老师对培养创新型学生的重视。

马星桥很关心学生们的毕业论文设计。在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上,在读博士黄厚兵说,“马老师会根据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配不同的课题来指导,使那些对某些领域有兴趣的学生做自己喜欢的方向”在马老师看来,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都有自己的优点,老师的任务就是发现他们的优点,通过适当的鼓励表扬,让他们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对此,很多上过马老师课的同学深有体会,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发现自己还有这么多优点,于是信心倍增,发奋努力,很多人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马星桥强调学生学习要有自觉性,平时对学生要求比较宽松,不会给学生订立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尽量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黄厚兵介绍说,他强调学生要多阅读所研究领域的最新文献,对所带研究生的课题进展,科研中遇到的问题,都鼓励研究生多去找他探讨。他的两个学生通过国家高水平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送到美国后,对方导师对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非常满意,并出资让其中一名在他的课题组继续工作了一年;但涉及学生发表的论文及毕业论文,马老师则会以另一幅面孔对待我们,非常的严格,但又尽量帮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08级的已经找到工作的硕士毕业生,但是毕业论文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毕业在即,如果完成不好论文,毕业时间受影响不说,找到的工作也会像煮熟的鸭子,不翼而飞。马老师主动找到他,督促并指导他完成了论文工作,最终使他顺利地按时毕业。

教改出成果

演示实验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为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2006年以来,马星桥主持并参加了作为我校国家工科物理教学示范基地及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建设项目中的演示实验室的改建工作,设计了演示实验室实验内容和布展装修方案,改造了演示实验走廊,从而使学生可以随时在这里自己动手,观察、探索有趣的物理现象。演示实验主要分两类:第一类与课堂教学结合紧密,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所讲的物理内容;另一类与高新技术有关,如激光监听,夜视仪,超声波测厚,红外线测温,GPS定位,卫星遥感等他还指导学生排出了磁液在磁场下的钉削效应实验,声波波形的计算机采集分析和处理的演示实验等。通过演示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的重要手段。2005年,马星桥教授在工科《大学物理》的讲台上进行了双语课程改革试点。2006年,针对我校材料、冶金等主干学科及物理系以凝聚态研究为主的特色,组织开设了《凝聚态物理专题》双语系列课程,并主讲过其中的《材料物理导沦》和《半导体物理》两门课程课堂讲授全部采用英文ppt及英文原版教材,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作业,期末考试用英文答卷。进而提高了学生查阅英文文献和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凝聚态物理专题》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于2006年获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立项并于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

作为主管物理系教学工作的副系主任和《大学物理》课程的负责人,他深知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为了给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生对症下药,他积极探索,整合全校理工科物理教学资源,积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把大学物理教学分为几个层次:普通工科;理科实验班及材料学院实验班;物理类以及文科类。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此之上,他们开办了面向全校的物理前沿讲座并对物理系学生开设了《物理前沿专题》课程,积极进行理论和实验整合的教学试验其中,《大学物理》课程2006年获北京市精品课程。

自2003年以来,马老师亲自指导了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22人,硕士研究生11人,博士研究生6人马老师自豪地说,“我的学生毕业后走向了各种不同岗位,有的做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的在公司做技术研发,甚至还有的在新东方作物理培训工作,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很多学生还与我经常联系,我感到很欣慰”。

每到酷暑消尽、秋高气爽的季节,一批批学子又要面临着人生的选择,保研或考研,工作或出国。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让马老师给即将选择人生道路的学子们一些建议,马老师针对基础学科的特点,建议学理科的本科生能够继续深造,通过研究生的学习,在研究方法上得到训练,在专业方向上有所专攻,通过勤奋努力,取得科研成果,另外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就业与本科生相比还是比较有优势的。

马老师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平和,对教学工作也越来越热爱,对物理学更加有兴趣,目前就想一心育人,专心科研,希望能把更多的知识带给学生,希望能在自己喜欢的科研领域多做出一点成绩。年过半百的马星桥将他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