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我校共有3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曲选辉教授主持完成的“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朱荣教授主持完成的“绿色高效电弧炉炼钢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韩向娜副教授参与完成的“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曲选辉教授现任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执行委员,亚洲材料数据与数据库委员会(AMDC)执行主席,中-瑞新材料合作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分会主任委员,《粉末冶金技术》主编,《粉末冶金工业》副主编,《Powder Metallurgy》,《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Rare Metals》,《Frontiers of Materials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中国体视学与图象分析》,《中国钼业》,《硬质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等杂志编委。
曲选辉教授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1996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7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评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14年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领导的团队共发表SCI论文350余篇,合作出版著作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2008年团队入选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成形是粉末冶金技术的重要工艺步骤,先进成形技术是制备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和实现近终形制造的关键,先进粉末冶金成形技术研究室正是主要从事粉末注射成形、高速压制、热等静压以及熔渗技术等先进粉末冶金成形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同时,研究高性能铁基粉末冶金材料与零件、粉末高温合金、粉末高速钢、粉末冶金TiAl及Ti合金、高导热电子封装材料、新型电池材料等先进材料和粉末冶金过程模拟技术等。
朱荣教授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高端金属熔炼及制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喷枪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电冶金分会主任、特殊钢分会副主任、炼钢分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委员、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工业加热》编委。
朱荣教授提出并研发出新一代电弧炉冶炼技术—“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被评为《世界金属导报》“2015年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要闻”,合作开发的“高钒高耐磨合金材料技术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还获得各类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十余项;在特钢冶炼领域负责多项国家项目,首次提出并研发二氧化碳—氧气混合喷吹炼钢技术,开创了炼钢节能减排的新途径。共获发明专利40余项,高水平论文300余篇。
韩向娜副教授主持或参与包括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项课题。在《Archaeometry》、《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Studies in Conservation 》、《Journal of Sol-G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无机材料学报》、《敦煌研究》、《江汉考古》、《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获得授权2项。获得浙江大学博士后国际交流专项资助;第25届国际文物修护学会2014香港会议:北山堂基金参会资助;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获得2016年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一等奖。
韩向娜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能评价。以薄荷醇为代表的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临时固型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原创性的较大成果,其成果也在秦俑、江西海昏侯、广东南海一号、浙江良渚、陕西石峁等多处考古工地得到了实际应用。韩向娜副教授设计合成了新型有机/无机杂化保护材料桥式硅氧烷,还在故宫建筑琉璃瓦、秦俑陶胎保护上取得了较好的保护效果。